新网创想网站建设,新征程启航
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、域名注册、服务器等服务
最简单的方法是:
10年积累的成都网站制作、成都网站设计经验,可以快速应对客户对网站的新想法和需求。提供各种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。让选择我们的客户得到更好、更有力的网络服务。我虽然不认识你,你也不认识我。但先网站制作后付款的网站建设流程,更有吉安免费网站建设让你可以放心的选择与我们合作。
1. 在DELPHI中添加adoconnection 控件。连到你要修改的数据库,active属性改成true,说明数据库连接成功
2. 添加adotable控件,connection 属性填上第1步中的adoconnection 名称。tablename填上你要修改的表,active属性改成true,说明数据表连接成功
或添加adoquery控件,设置与adotable稍有不同,就是没有tablename属性,需要在SQL属性中输入你连接表的sql语句。
3.添加data access 中的 datasource控件。dataset属性设置成你第2步中的adotable或adoquery控件名称。
4.在dbgrid控件(可能是你说的列表框吧)的datasource属性中设置成第3步中datasource控件的名称。
这时,数据表中的数据已经显示到了dbgrid中。
5. 查看以上用到的adotable和dbgrid的readonly属性,全部改成false(默认false)
6. 这时,你修改列表框中的值后,鼠标点另一行后,数据会自动保存到oracle表。
把查出来的数据做一个表g,a.rsc_status_cd as rsc_status
使用update g set g.rsc_status = '43'。
使用b表数据更新a表,那么where条件是什么,也就是说,更新a表中哪些数据,用b表中的哪些数据更新,二者的关系是什么。从你的语句中我看不出b表和a表的关联。
找到关联条件后,通过关联条件查出的b表数据是否唯一,如果不唯一,还是会出现“返回值多于一行”的错误。
逻辑结构
它由至少一个表空间和数据库模式对象组成。这里,模式是对象的集合,而模式对象是直接引用数据库数据的逻辑结构。模式对象包括这样一些结构:表、视图、序列、存储过程、同义词、索引、簇和数据库链等。逻辑存储结构包括表空间、段和范围,用于描述怎样使用数据库的物理空间。
总之,逻辑结构由逻辑存储结构(表空间,段,范围,块)和逻辑数据结构(表、视图、序列、存储过程、同义词、索引、簇和数据库链等)组成,而其中的模式对象(逻辑数据结构)和关系形成了数据库的关系设计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Oracle数据库
1.创建新的用户;
2.对已有用户进行相关属性的修改操作。
部分属性的修改涉及到生产环境的要申请停业,避免业务交易无法正常进行:
1.创建新用户对原有的业务无影响,风险级别低,但要考虑新用户导入的数据量,避免数据表空间爆满,TEMP空间与归档空间不足。
2.修改用户密码:
1)会导致继续使用之前密码连接数据库的应用出现连接故障,如果该应用有重连机制,超过尝试次数会导致用户被锁,风险级别高。
2)会导致其他库上未进行修改的 DBLINK,无法远程连接到本数据库,风险级别 高。
3.修改用户默认表空间,不影响现有的业务,风险级别低。
4.修改用户默认临时表空间,不影响现有的业务,风险级别低。
5.修改用户 profile,会影响用户会话的连接配额,如连接会话数、密码过期设定、 空闲时间、连接时间等,风险级别中。
6.修改账户状态,会影响会话连接数据库,风险级别高。
7.修改密码口令过期,会影响会话连接数据库,风险级别高。
8.修改用户表空间配额,会影响用户在表空间中的使用额度,风险级别中。
9.修改用户权限,会影响会话的执行权限,风险级别中。
不管是生产环境还是测试环境,备份永远是第一步操作,在评估时也要考虑是否有回退的可能,不要拿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挡箭牌:
1.修改密码时,提前保存密文密码,同时找出到修改库的 DBLINK 也要修改。
2.修改用户属性时,提前保存原来的用户属性信息。
3.同研发确认用户需求,确保不影响业务。
4.安排变更窗口,停止应用。
1.创建新用户
2.用户属性修改
3.修改密码 修改用户密码:
4.修改远程库 DBLINK 的用户密码:
5.修改默认表空间及临时表空间
6.修改 profile
7.修改账户状态(锁定,解锁)
8.修改口令过期
9.修改表空间配额
10.权限,角色授予与回收
1.重新登陆进行账户验证新密码及账户锁定状态是否符合预期。
2.在远程库进行 DBLINK 连接验证是否正常。
3.检查用户账号状态是否正常
4.检查具体的权限是否符合要求
5.应用启动后,日志是否正常,最后观察业务是否正常进行
1.删除新用户
2.修改回用户旧密码:
3.修改远程库 DBLINK 的用户密码:
4.修改默认表空间及临时表空间
5.修改 profile配置
6.修改账户状态(锁定,解锁)
7.修改表空间配额
8.权限,角色授予与回收
1.用户旧密码登录验证是否正常
2.DBLINK连接是否正常
3.查看用户的默认表空间与临时表空间是否与最初状态一致
4.profile配置是否与最初状态一致
5.账户的状态是否与最初状态一致
6.表空间配置是否与最初状态一致
7.权限等是否与最初状态一致。
备注:回退方案的验证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步骤的备份与信息记录。这样才能验证回退方案是否达到预期。
查询到的结果可用for update来修改。
如:
select * from emp;
查询到以下数据:
此时语句可改写:
select * from emp for update;
然后点击如图图标:
此时可以修改表中内容,如将empno为8888的改成4444。按图中所示进行操作即可。
在把Oracle查询结果转换为SQL Server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一些不容易注意到的问题。
我们知道,T-SQL是SQL Server的语言引擎,而Oracle的语言引擎却是PLSQL.这两种查询语言都对
ANSI SQL-92标准进行了扩展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力度。你所创建的应用程序几乎都要用到这些补充特性。本文就对最常用的、非标准的Oracle扩展进行了说明,同时还要介绍下如何
对这些扩展进行转化以用在SQL Server环境下。
列的选择
用PLSQL执行数据查询的时候,FROM子句是必须的,这同SQL Server的要求是一样的。 SELECT语句必须选择针对的数据表。在Oracle数据库内有一种特殊的表DUAL.DUAL表由
Oracle连同数据字典一同创建,所有的用户都可以用名称DUAL访问该表。这个表里只有一列DUMMY,该列定义为VARCHAR2
(1)类型,有一行值X.
从DUAL表选择数据常被用来通过SELECT语句计算常数表达式,由于DUAL只有一行数据,所以常数只返回一次。
Oracle下的DUAL查询如下所示:
SELECT
‘x’ FROM dual
而对等的SQL Server查询则是下面这个样子:
SELECT ‘x’
连接
Oracle用|| 符号作为连接符,而SQL Server的连接符是加号:+ .
Oracle查询如下所示:
Select ‘Name’ || ‘Last Name’
From tableName
对应的SQL Server查询如下所示:
Select ‘Name’ + ‘Last Name’
数字取舍
Oracle数据库内有一个TRUNC函数,该函数返回m位十进制数的n位;如果省略m则n就是0位。m的值可以为负,表示截去小数点左边m位数字。
在SQL Server下可以用Round或者Floor.
以下是Oracle查询:
SELECT
TRUNC(15.79,1) "Truncate" FROM DUAL;
下面是同类查询的SQL Server版本:
SELECT ROUND(15.79, 0) rounded ,
ROUND(15.79, 0,1) truncated
SELECT FLOOR(ROUND(15.79, 0)),
FLOOR(ROUND(15.79, 0,1) )
在把Oracle查询转换为SQL Server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一些不容易注意到的问题。我们知道,T-SQL是SQL Server的语言引擎,而Oracle的语言引擎却是PLSQL.这两种查询语言都对
ANSI SQL-92标准进行了扩展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力度。你所创建的应用程序几乎都要用到这些补充特性。本文就对最常用的、非标准的Oracle扩展进行了说明,同时还要介绍下如何
对这些扩展进行转化以用在SQL Server环境下。
列的选择
用PLSQL执行数据查询的时候,FROM子句是必须的,这同SQL Server的要求是一样的。 SELECT语句必须选择针对的数据表。在Oracle数据库内有一种特殊的表DUAL.DUAL表由
Oracle连同数据字典一同创建,所有的用户都可以用名称DUAL访问该表。这个表里只有一列DUMMY,该列定义为VARCHAR2
(1)类型,有一行值X.
从DUAL表选择数据常被用来通过SELECT语句计算常数表达式,由于DUAL只有一行数据,所以常数只返回一次。
Oracle下的DUAL查询如下所示:
SELECT
‘x’ FROM dual
而对等的SQL Server查询则是下面这个样子:
SELECT ‘x’
连接
Oracle用|| 符号作为连接符,而SQL Server的连接符是加号:+ .
Oracle查询如下所示:
Select ‘Name’ || ‘Last Name’
From tableName
对应的SQL Server查询如下所示:
Select ‘Name’ + ‘Last Name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