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网创想网站建设,新征程启航
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、域名注册、服务器等服务
本篇内容主要讲解“如何排查Kubernetes机器内核问题”,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看看。本文介绍的方法操作简单快捷,实用性强。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学习“如何排查Kubernetes机器内核问题”吧!
创新互联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成都网站建设公司,我们专注成都做网站、网站制作、网络营销、企业网站建设,友情链接,1元广告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建站解决方案,能带给客户新的互联网理念。从网站结构的规划UI设计到用户体验提高,创新互联力求做到尽善尽美。
在线上环境中的某个应用出现了接口缓慢的问题!
就凭这个现象,能列出来的原因数不胜数。本篇博客主要叙述一下几次排查以及最后如何确定原因的过程,可能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集群,就当是提供一个参考吧。排查过程比较冗长,过去太久了,我也不太可能回忆出所有细节,希望大家见谅。
网络请求流入集群时,对于我们集群的结构:
用户请求=> Nginx => Ingress => uwsgi
不要问为什么有了 Ingress 还有 Nginx,这是历史原因,有些工作暂时需要由 Nginx 承担。
请求变慢一般马上就会考虑,程序是不是变慢了,所以在发现问题后,首先在 uwsgi 中增加简单的小接口,这个接口是处理快并且马上返回数据,然后定时请求该接口。在运行几天之后,确认到该接口的访问速度也很慢,排除程序中的问题,准备在链路中查找原因。
由于我们的 Nginx 有 2 层,需要针对它们分别确认,看看究竟是哪一层慢了。请求量是比较大的,如果针对每个请求去查看,效率不高,而且有可能掩盖真正原因,所以这个过程采用统计的方式。统计的方式是分别查看两层 Nginx 的日志情况。由于我们已经在 ELK 上接入了日志,ELK 中筛选数据的脚本简单如下:
{ "bool": { "must": [ { "match_all": {} }, { "match_phrase": { "app_name": { "query": "xxxx" } } }, { "match_phrase": { "path": { "query": "/app/v1/user/ping" } } }, { "range": { "request_time": { "gte": 1, "lt": 10 } } }, { "range": { "@timestamp": { "gt": "2020-11-09 00:00:00", "lte": "2020-11-12 00:00:00", "format": "yyyy-MM-dd HH:mm:ss", "time_zone": "+08:00" } } } ] } }
根据 trace_id 可以获取到 Nignx 日志以及 Ingress 日志,通过 ELK 的 API 获得。
# 这个数据结构用来记录统计结果, # [[0, 0.1], 3]表示落在 0~0.1 区间的有 3 条记录 # 因为小数的比较和区间比较麻烦,所以采用整数,这里的 0~35 其实是 0~3.5s 区间 # ingress_cal_map = [ # [[0, 0.1], 0], # [[0.1, 0.2], 0], # [[0.2, 0.3], 0], # [[0.3, 0.4], 0], # [[0.4, 0.5], 0], # [[0.5, 1], 0], # ] ingress_cal_map = [] for x in range(0, 35, 1): ingress_cal_map.append( [[x, (x+1)], 0] ) nginx_cal_map = copy.deepcopy(ingress_cal_map) nginx_ingress_gap = copy.deepcopy(ingress_cal_map) ingress_upstream_gap = copy.deepcopy(ingress_cal_map) def trace_statisics(): trace_ids = [] # 这里的 trace_id 是提前查找过,那些响应时间比较久的请求所对应的 trace_id with open(trace_id_file) as f: data = f.readlines() for d in data: trace_ids.append(d.strip()) cnt = 0 for trace_id in trace_ids: try: access_data, ingress_data = get_igor_trace(trace_id) except TypeError as e: # 继续尝试一次 try: access_data, ingress_data = get_igor_trace.force_refresh(trace_id) except TypeError as e: print("Can't process trace {}: {}".format(trace_id, e)) continue if access_data['path'] != "/app/v1/user/ping": # 过滤脏数据 continue if 'request_time' not in ingress_data: continue def get_int_num(data): # 数据统一做 *10 处理 return int(float(data) * 10) # 针对每个区间段进行数据统计,可能有点罗嗦和重复,我当时做统计够用了 ingress_req_time = get_int_num(ingress_data['request_time']) ingress_upstream_time = get_int_num(ingress_data['upstream_response_time']) for cal in ingress_cal_map: if ingress_req_time >= cal[0][0] and ingress_req_time <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 nginx_req_time = get_int_num(access_data['request_time']) for cal in nginx_cal_map: if nginx_req_time >= cal[0][0] and nginx_req_time <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 gap = nginx_req_time - ingress_req_time for cal in nginx_ingress_gap: if gap >= cal[0][0] and gap <=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 gap = ingress_req_time - ingress_upstream_time for cal in ingress_upstream_gap: if gap >= cal[0][0] and gap <= cal[0][1]: cal[1] += 1 break
我分别针对 request_time(Nginx),request_time(Ingress)以及 requet_time(nginx) - request_time(Ingress)做了统计。
最后的统计结果大概如下:
我们总共有约 3000 条数据!
图一:超过半数的请求落在 1 ~ 1.1s 区间,1s ~ 2s 的请求比较均匀,之后越来越少了。
图二:大约 1/4 的请求其实已经在 0.1s 内返回了,但是 1 ~ 1.1s 也有 1/4 的请求落上去了,随后的结果与图一类似。
从图 1 图 2 结合来看,部分请求在 Ingress 侧处理的时间其实比较短的。
图三:比较明显了,2/3 的请求在响应时间方面能够保持一致,1/3 的请求会有 1s 左右的延迟。
从统计结果来看,Nginx => Ingress 以及 Ingress => upstream,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迟,超过 1s 的应用,大约有 2/3 的延迟来自 Ingress => upstream,1/3 的延迟来自 Nginx => Ingress。
抓包调查主要针对 Ingress => uwsgi,由于数据包延迟的情况只是偶发性现象,所以需要抓取所有的数据包再进行过滤……这是一条请求时间较长的数据,本身这个接口返回应该很快。
{ "_source": { "INDEX": "51", "path": "/app/v1/media/", "referer": "", "user_agent": "okhttp/4.8.1", "upstream_connect_time": "1.288", "upstream_response_time": "1.400", "TIMESTAMP": "1605776490465", "request": "POST /app/v1/media/ HTTP/1.0", "status": "200", "proxy_upstream_name": "default-prod-XXX-80", "response_size": "68", "client_ip": "XXXXX", "upstream_addr": "172.32.18.194:6000", "request_size": "1661", "@source": "XXXX", "domain": "XXX", "upstream_status": "200", "@version": "1", "request_time": "1.403", "protocol": "HTTP/1.0", "tags": ["_dateparsefailure"], "@timestamp": "2020-11-19T09:01:29.000Z", "request_method": "POST", "trace_id": "87bad3cf9d184df0:87bad3cf9d184df0:0:1" } }
Ingress 侧数据包
uwsgi 侧数据包
回顾一下 TCP 三次握手:
首先从 Ingress 侧查看,连接在 21.585446 开始,22.588023 时,进行了数据包重新发送的操作。
从 Node 侧查看,Node 在 Ingress 数据包发出后不久马上就收到了 syn,也立刻进行了 syn 的返回,但是不知为何 1s 后才出现在 Ingress 处。
有一点比较令人在意,即便是数据包发生了重传,但是也没有出现丢包的问题,从两台机器数据包的流转来看,此次请求中,大部分的时间是因为数据包的延迟到达造成的,重传只是表面现象,真正的问题是发生了数据包的延迟。
从随机抓包的情况来看,不止是 SYN ACK 发生了重传:
有些 FIN ACK 也会,数据包的延迟是有概率的行为!
单单看这个抓包可能只能确认是发生了丢包,但是如果结合 Ingress 与 Nginx 的日志请求来看,如果丢包发生在 TCP 连接阶段,那么在 Ingress 中,我们就可以查看 upstream_connect_time 这个值来大致估计下超时情况。当时是这么整理的记录:
我初步猜测这部分时间主要消耗在了 TCP 连接建立时,因为建立连接的操作在两次 Nginx 转发时都存在,而我们的链路全部使用了短连接,下一步我准备增加 $upstream_connect_time 变量,记录建立连接花费的时间。http://nginx.org/en/docs/http/ ... .html
既然可以了解到 TCP 连接的建立时间比较久,我们可以用它来作为一个衡量指标,我把 wrk 也修改了下,增加了对于连接时间的测量,具体的PR见这里,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项指标衡量后端的服务情况。
上面的工作前前后后我进行了几次,也没有什么头绪,遂找到公司的其他 Kubernetes 大佬咨询问题,大佬提供了一个思路:
宿主机延迟也高的话,那就暂时排除宿主机到容器这条路径。我们这边此前排查过一个延迟问题, 是由于 Kubernetes 的监控工具定期 cat proc 系统下的 cgroup 统计信息, 但由于 Docker 频繁销毁重建以及内核 cache 机制,使得每次 cat 时间很长占用内核导致网络延迟, 可否排查一下你们的宿主机是否有类似情形? 不一定是 cgroup,其他需要频繁陷入到内核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延迟很高。
这个跟我们排查的 cgroup 太像了,宿主机上有一些周期性任务,随着执行次数增多,占用的内核资源越来越多,达到一定程度就影响了网络延迟。
大佬们也提供了一个内核检查工具(可以追踪和定位中断或者软中断关闭的时间):https://github.com/bytedance/trace-irqoff
有问题的 Ingress 机器的 latency 特别多,好多都是这样的报错,其他机器没有这个日志:
而后,我针对机器中的 kubelet 进行了一次追踪,从火焰图中可以确认,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了读取内核信息中。
其中具体的代码如下:
根据大佬所给的方向,基本能够确定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:机器上定时任务的执行过多,内核缓存一直增加,导致内核速度变慢了。它一变慢,引发了 TCP 握手时间变长,最后造成用户体验下降。既然发现了问题,解决方案也比较容易搜索到了,增加任务,检查内核是否变慢,慢了的话就清理一次:
sync && echo 3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到此,相信大家对“如何排查Kubernetes机器内核问题”有了更深的了解,不妨来实际操作一番吧!这里是创新互联网站,更多相关内容可以进入相关频道进行查询,关注我们,继续学习!